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AG真人娱乐|高占军:只要耶伦在任,就别指望美国会实施负利率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5:40    次浏览

“新金融评论”(微信号:SFI2011)汇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新金融系列——上海新金融研究院、北方新金融研究院、北大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、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的研究成果,奉送独家、专业的新金融评论,欢迎关注。“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.”——这是美国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意思是决策之前要掌握大量相关信息,如事实、数据等等。这句话用在美联储要不要实施负利率的决策中,也非常适用。眼下,全球已经有六大央行采用了负利率,但是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最具创新精神的美联储,却异常冷静,没有盲目跟风。关于美国尚未实施负利率的原因,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(CF40)特邀成员、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近日撰文指出,如果实施负利率,美联储需要放弃其长期以来执行的基准利率——联邦基金利率,这么重大的决定,很难轻易做出,尤其是当身处危机漩涡如履薄冰之时。以下是高占军题为《负利率: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走钢丝》文章。原创声明:本文节选自《新金融评论》2016年第5期(总第25期)高占军《负利率: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走钢丝》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SFI及CF40立场。长期以来,中央银行家们固守着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,即货币政策利率不能为负,或者说,存在“零利率下限”。据称,此“零利率下限”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现金的收益不可能为负。如今,此信念似已成为通常不具褒义的所谓“传统观念”。因为,不经意间,全球已有六大央行实施了负利率:瑞典、丹麦、欧元区、瑞士、日本和匈牙利(参见表1)。信念一旦被突破,其往往超乎想象的穿透力和传染性,由此可见一斑。 然而喧嚣声中,在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最具锐意创新精神的美联储,却显得异常沉静。此轮金融危机中,美联储使出了浑身解数,从零利率、量化宽松(QE)和“扭曲操作”,再到其他数不尽的新工具,开创了货币政策史上的新纪元;但始终没有祭出负利率。 美国未实施负利率的根本原因 这是为什么?一种解释认为,美国经济远比欧洲和日本强劲,并无采用负利率的必要。这说法并不充分:现在美国恢复势头不错,然在危机时期,也曾备受煎熬。比如,2012年底推出的不设收购限额并宣示退出“门槛”的第三轮QE,是在严峻经济形势的巨大压力下做出的不顾一切的决定,被伯南克视之为“全押”,可资证明。另外一个证据是,在2008年底时,联邦基金目标利率(FDTR)已经降至零。然而在经济下行中,各种指标均显示,FDTR需要降至零以下:比如,根据标准的泰勒规则,FDTR需要降到-3%至-3.75%;还有更激进的评估甚至要求低至-9%。这种局面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,且当时缺乏手段提供额外的宽松,利率政策所遇到的压力,由此可见一斑。 还有一种解释说,负利率政策不受欢迎。相关各方,无论是储户、金融机构还是借款人,没人喜欢负利率。以储户为例,伯南克(Ben Bernanke)在其回忆录中讲道,美联储通过压低长短期利率刺激需求,使得其与储户这一政治影响力十分强大的群体的关系,变得十分紧张。如果采用负利率,岂不更甚?但美联储在危机中采取的很多措施,都不受欢迎,所受到的质疑和批评声浪如此之高,以至于伯南克一度要从阅读林肯语录中,寻求慰藉。在笔者看来,最根本的原因,恐怕是受到了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制约:如果实施负利率,美联储需要放弃其长期以来执行的基准利率——联邦基金利率(参见图1)。这么重大的决定,很难轻易做出,尤其是当身处危机漩涡如履薄冰之时。对此,需做几点说明。作为基准利率,FFR指的是美国隔夜同业拆借利率,它是一个市场利率。在危机爆发前,美联储能够通过买入或卖出证券的方式,影响银行准备金的规模,从而降低或推高FFR,使其接近联邦基金目标利率。但危机爆发后,美联储的QE创造了大量准备金,高峰时超过3万亿美元,资金泛滥,银行缺乏相互借贷的需求,导致美联储难以通过传统操作,影响FFR。为防止FFR偏离政策目标,导致货币政策控制权的丧失,2008年10月起,美联储开始对存款准备金付息。这其实走的恰是与负利率完全相反的道路。现在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,除公布FDTR目标区间,还要设定准备金利率(IOER)和隔夜回购利率(ON RRP)。比如去年12月份加息时,FDTR被设定在25-50个基点之间,IOER处于上限的50个基点,ON RRP为下限25个基点。就是靠这两个利率的设定,再加上公开市场上的回购操作,以及鼓励机构间的套利,才使FFR落到FDTR目标区间内。图1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(目标利率和市场利率)走势图 数据来源:www.federalreserve.gov2016年3月份,伯南克撰文讨论负利率时也承认,若IOER到达零或负值,由于拆借市场的大幅萎缩,FFR将丧失基准性,无法继续充当美联储的政策利率。他同时认为,问题也不是特别大,可放弃FFR,而将IOER提升为新的政策利率。在当前美国经济势头正好的时候,权将这番轻描淡写的话视为理论上的探讨,但不知若回到几年前的危机时刻,伯南克是否仍能如此淡定。 负利率的作用有限 关于是否存在“零利率下限“,以及负利率的作用究竟有多大,争议颇多。虽然美国并未实施负利率,但其实伯南克却是支持负利率的代表人物。在他看来,“零利率下限”这一认识,实在有失偏颇:利率既然能下调到零,便也能降至零以下;这只是一个自然延续,既不奇怪,也难称颠覆性。进一步说,固然要关注名义利率,但其背后是实际利率,名义利率不过是实际利率的影子。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,所以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胀率时,实际利率便为负。实际利率不时会出现负值,尤其是在衰退时期。比如,自2009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,美国的实际利率都是负的,2011年9月曾低至-3.8%。当通胀率很低甚至为负时,名义利率便可能降至低于零的水平。虽然认为负利率很自然,不值得大惊小怪,但作为中央银行家,实用主义是伯南克的本性;他关注的只是:负利率能否发挥作用?以及可以发挥多大作用?伯南克认为,负利率的传导机制与正利率相同,所以有用。但在货币政策的工具箱里,只能作为额外补充,不宜高估其效果。原因有二:一是,负利率的空间有限。2010年8月美联储关于负利率政策的讨论备忘录显示,银行准备金利率不能低于-0.35%。这35个基点是银行窖藏现金的成本,若低于这个水平,将引发银行从中央银行提取现金,自己保管。其实可能窖藏现金的除了银行,还有个人和企业。在这个意义上,存款的结构很重要:如果个人和企业窖藏现金,表明银行无法将负利率转移给储户——这也是限制负利率空间的重要原因。但瑞典的利率低至-0.5%,瑞士和丹麦甚至达到-0.75%,均未引发现金窖藏,这显然超出了美联储的最初预期。据此,伯南克认为,这表明负利率可能较预想的强大;但他同时强调,美国若实施负利率,其水平并不能降到瑞士、瑞典和丹麦那么低。二是,如果实施负利率,比如将利率降至-0.35%,那么它能完全传导到短期和长期利率吗?美联储在上述备忘录中,认为做不到。伯南克认为,如果银行不能将负利率充分转嫁出去,那么该项政策的效力将减弱。在伯南克看来,负利率若想充分发挥作用,中央银行的信誉很重要,需要让市场深信负利率会持续很久且最终能够影响长期利率。总之,伯南克认为,人们对负利率有些过分担忧了。温和的负利率不会导致经济和金融产生异动。负利率有成本,但可控。然而好处也有限。他并推断说,在可见的将来,该工具不太会在美国使用。 关注负利率的“意外后果” 而美联储现任主席耶伦(Janet Yellen)似乎没伯南克那么潇洒,她更关注采用负利率可能出现的“意外后果”。耶伦认为,预期FFR长期内将处在3%左右的水平,远低于1965至2000年的7%以上。之所以如此,一是物价稳定;二是长期中性(neutral)实际利率显著下降,全球均如此。很多国家劳动人口增长慢,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低下,消费倾向疲弱,以及有吸引力的资本投资项目稀缺——以上因素是导致长期中性实际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。虽然上述因素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债券收益率降到如此低的水平,然而,耶伦强调,目前对驱使利率长期变动趋势的因素的理解仍十分有限,因此在这一领域的所有预测都是高度不确定的。与伯南克不同,她认为Fed降息的空间比人们想象的大,不宜过于简单地将历史上衰退时期降息的空间与现在做比较,夸大彼此的差异——这相当于含蓄地批评了伯南克。以往名义利率在衰退前通常是比较高的,甚至高于与长期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水平,反映出当时劳动力市场十分紧张和通胀压力大。因此,那时名义利率的下调幅度中,有相当部分只是反映了对利率超过正常水平部分的解除。这在以后仍可能出现。如果这样,则未来降息的空间会显著超过3%。耶伦仍重视美联储已经使用过的工具:除FDTR外,最重要的是IOER和QE,再其次是ON RRP和前瞻性指引(Forward Guidance)。但认为若过于依赖非常规工具可能产生意外后果。比如,如果宣布将FDTR在接近零的水平保持相当长的时期,即使在经济已经显著恢复后仍进行这样的前瞻性指引,则可能无意中鼓励过度冒险,从而削弱金融稳定。当然,未来的决策者可能发现,已有的工具不足以应付严重且持续的经济下滑,因此可能会去探索另外的选择,比如负利率和购买范围更广泛的资产,甚至提高通胀目标(通过钉住名义GDP)。但她认为,这需要非常仔细地权衡成本与收益,在有些情况下,可能还得寻求立法上的支持。但耶伦强调,美联储在考虑这些额外的工具和政策框架时,并没那么积极。这是因为:现有的工具仍十分有效;即使长期平均利率较以往低,但在大部分情况下,货币政策还能应付;可能需要额外的工具,但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。从以上分析,所获得的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是:只要耶伦在任,就别指望美国会实施负利率了,哪怕经济出现严重衰退。耶伦对实施负利率的“意外后果”的担心,主要是怕鼓励过分冒险,从而威胁金融稳定。而伯南克则认为,温和的负利率无论对货币基金还是银行,都不会有太大影响,无须过虑;但若过低,就会有明显的副作用。无独有偶,国际清算银行(BIS)也很担心负利率的不利影响,认为持续的低利率对经济有害。其主要渠道包括:消耗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弹性;鼓励生产力低下的企业保持生产能力,或推涨资产价格降低生产率,从而扭曲金融和经济决策;鼓励债务扩张,使经济难以承受较高的利率。标准普尔公司(SP Global)对负利率同样不看好,认为其负面作用很大:使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得脆弱,扭曲信贷供求,并引发资产泡沫;这泡沫不可持续,会妨碍信贷流向实体经济,最终结果将进一步削弱本已步履蹒跚的经济。相关文章精选:(猛戳标题)CF40工作论文 | 过度投资、利率变动与货币扩张 ——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重磅 | CF40 SFI 联合发布《中国金融改革报告(2015)——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》